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寻找远去的足迹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傈僳族  

2008-12-09 23:20:41|  分类: 中华大家庭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傈僳族 - 山中虎 -  朝花夕拾心有意 春去秋来无意间 傈僳族 - 山中虎 -  朝花夕拾心有意 春去秋来无意间  

民族概况:
    傈僳族是我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,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。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,有人口574589人。傈僳族生活于我国东起川滇边界的西昌、木里、盐边等县,西至云南西北部崇山峻岭之间的广阔地域,云南怒江、澜沧江、金沙江三江并流地区是其分布的中心区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沪水、福贡、贡山、兰坪四县是主要聚居区。此外,云南丽江、保山、迪庆、德宏、大理、楚雄等地州的永胜、腾冲、维西、苏典、武定、元谋、禄劝等县乡也有分布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傈僳族多与汉、彝、白、纳西、普米等民族交错杂居。傈僳族称最早见于唐代,唐朝时被认为是“蛮”的一部分。傈僳族和彝族、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。8世纪时他们的先民居住于金沙江畔。
  傈僳族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大杂居,小聚居特点。云南省的70多个县市都有傈僳族的分布,同时在一些县乡又形成了傈僳族相对集中的聚居区。在山势险峻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北段的怒江、澜沧江、金沙江并流地区,傈僳族多居住于海拔1000至4000米的山区和高寒山区。
  傈僳族聚居的滇西北怒江地区,居住环境独特,境内高黎贡山、碧罗雪山、云岭等山脉南北延伸,怒江、澜沧江、金沙江奔腾南下,将这一地区深切出无数的高山幽谷。海拔4000米以上的两座大山,直立怒江两岸,气势磅礴,形成了著名的怒江大峡谷。该峡谷长310多千米,平均高差在2000米,最高点与最低点高差相距3911米,亦称“东方大峡谷”。
  这一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,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类型。从地理位置上讲,这一地带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,属于低纬度高原,气候应为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,但是特殊的地形造成垂直温差大于水平温差,整个峡谷地区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出现不同的气候带,这种局部地区气候带的垂直变化,亦称为立体型气候。
  立体型气候为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存在提供了良好条件。这一地区土质肥沃,雨量充沛,森林茂密,矿产丰富,适宜种植玉米和稻谷等农作物。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,北方的动植物能沿高寒山脊向南延伸,南方动植物能沿暖湿河谷向北分布,所以这一地带被称为我国南北动植物交汇的“十字路口”,有极其丰富动植物资源。《傈僳族简史》,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。原始森林中,有秃杉、黄杉、树蕨、珙桐、楠木、紫檀、香樟等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珍稀树种,还有豹、熊、马鹿、犀牛、飞鼠、大灵猫、小熊猫、金猫、猕猴、白尾梢红雉、灰斑角雉等珍禽异兽。经科学勘察,怒江地区还发现了目前世界上罕见的金属矿带和巨型铅锌矿床。在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,居住条件应该十分优越,但这一地区地处横断山地带,地形陡峭,生态环境脆弱,开发极易造成破坏。过去,傈僳族地区与外界被峡谷和江河阻隔,溜索成了江河峡谷间主要的交通工具。如今,怒江上已有了永久性大桥。
       目前合理地开发利用怒江地区的自然资源,使开发与保护资源、保护生态环境同步,已成为包括傈僳族人民在内的全体怒江人民的共识。
 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,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。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,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,一种是维西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,第三种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,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推行。
  过去傈僳族信奉多神,崇拜自然,还有图腾崇拜的残余。19世纪中叶后,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傈僳族地区。
 
日常饮食:
    傈僳族的主食是玉米、荞麦。普遍日食三餐,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,即在做饭时,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,中间更换两次水,待米快熟时,放进青菜、白菜直至菜烂。平时很少单做菜,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,全家围着火塘就餐。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。因大米种植较少,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。
  傈僳族居住在丽江的傈僳族喜食阴玉米饭,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,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,然后阴干储存。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,用木难舂去表皮,加上四季豆、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,作为佳馔。大部分傈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。
  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、牛、羊、鸡肉和捕猎的麂子、岩羊、山驴、野牛、野兔、野鸡和河里的鱼,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,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。
 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、白菜、萝卜、芋头和各种瓜菜、薯类,辅以橘子、桃、花红、梨、季等多种水果。因当地盛产漆油,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。如漆油炒鸡、漆油炖鸡、漆油煮甜酒蛋等。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。
       傈僳族口味嗜辛辣麻香,他们也有很多特色风味美食,但最有特色的还是排骨鲊这道菜,每年十冬腊月里,傈僳人家杀过年猪时,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它。方法是先将排骨清洗干净,砍成拇指大的块入盆,加入白酒、食盐拌匀,装入瓦缸中,鲜猪肉用盐揉搓回软后,逐层盖在排骨上,腌制10天左右,取出腌肉挂在阴凉通风处。再将包谷面、草果、八角、茴香、花椒、红糖、辣椒面和适量白酒放入排骨缸内,拌匀入味后,装入陶罐压实、密封,再腌一个月即成。每当贵客来临时,热情好客的傈僳人取出排骨,大多蒸熟而食,这道菜咸鲜味香,回味微酸,别有风味。
  傈僳族家家都养蜂,少则4、5群,多则十几群,每年秋季,家家都酿酒,所用原料除玉米、高粱外,还喜用稗子,并以稗子酒最好。酿酒时,先将原料捣碎,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,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,度数不高,淡而醇,有解渴提神之功效。   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。制作麻迷茶时,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,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-7分钟,取出沥渣,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。麻籽茶洁白,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。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,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,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。
  典型食品有漆油酒、清水煮小猪、猪蹄珍珠粥等。
       傈僳族人认为动物苦胆是一种良药,也是一种调味品,因此总把胆汁掺入酒中饮用,在煮肉时则把苦胆放入锅中一块煮,用来去腥开胃。

民族文化艺术:
      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,上穿短衣,下着长裙,头饰红白料珠,胸前佩彩色料珠项圈。傈僳族妇女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经过精心剪裁缝制而成的,因此被称作“百花裙”。男子一般着短衫,裤长过膝,有的以青布包头,左腰佩砍刀,右腰挂箭袋。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,已婚妇女则多喜欢头戴珠帽“俄勒”。“俄勒”是用珊瑚、料珠、海贝 、小铜珠编织而成的。制作方法是: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片,把它们钻出小孔,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。海贝圈上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,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。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、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,以红白两色珊瑚、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、半月形珠帽,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侧耳鬓罩住。妇女们戴上“俄勒”,头顶上的片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在上,下面的串珠,宛如众星捧月。最下端的铜珠,嵌在前额,金光闪闪,给人一种华美、尊贵的感觉。
   傈僳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--自然历,他们把一年分成开花月、鸟叫月、烧山火月、采集月、收获月、煮酒月、狩猎月、过年月和盖房月等十个季月。
       傈僳族又丰富多彩的歌舞,其中数阿尺目刮最有代表性。阿尺目刮,意为“山羊的歌舞”,发源于维西县澜沧江流域,是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。特点是不用乐器,自始至终踏歌起舞,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,每一乐曲开头,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,其音颤抖悠扬,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。参舞者分男、女两队,每队有一名领唱者,其余合唱。唱词内容十分丰富,可从远古洪荒的神话传说唱到身边的生产生活,可承袭前人留下的唱词,也可即兴自编自唱。如果男、女两队的领唱者旗鼓相当,往往一场“目刮”唱几天几夜尚不能完。
      “阿尺目刮”的跳法,一共有十多种,动作及声音都明显模仿山羊及游牧生活中的一些事,具有浓厚的原始性和自然性。它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,讲述了本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历程,表达了傈僳族人民热爱大自然、向往幸福生活的质朴情感。同时,“阿尺目刮”涉及傈僳族人民婚丧嫁娶、节日喜庆、欢庆丰收、喜迎宾客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,实现和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。“阿尺目刮”作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族歌舞载入了《中国民间舞蹈集成》。
  傈僳族住房大致有两种:一种是木结构,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,上覆木板,形似木匣,内地傈僳族大都居住这种房屋;另一种为竹木结构,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,顶盖茅草或木板,屋中央置一大火塘,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,故被称为“千脚落地屋”,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。
 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:阔时节(是傈僳族最大最隆重,相当于汉族的春节)、上刀杆、澡塘会、赶山节等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,在节日会场的中央,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,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,刀口向上,谓之刀杆。正午时刻,鞭炮鼓点齐鸣,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,头戴蓝布帽,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,纵身跳上刀杆。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,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,勇敢地攀援而上,爬至杆顶,取出鞭炮燃放,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。爬杆者下来后,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,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。爬杆结束后,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,男女各站一边,互相投掷,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 包,并收藏起来,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。 

习俗与禁忌:
       1、祭祀禁忌。祭鬼神或祭龙树时,忌妇女参加。出远门者必须于年前赶回,否则,家人过年祭祖时会将未归者也作为祭祀对象,不吉。祭家鬼时,肉未吃完忌外人进入,否则会有疾病。禁忌用茶叶敬猎神,据信,茶叶能遮住猎人的眼睛,使之打不到野兽,祭猎神的的祭品不能给别人吃,一定由猎人自己吃掉,否则,猎而无获。
  2、产忌。产妇分娩,基家门口挂茅草叶或刺枝,防鬼闯入。婴儿啼哭不止,则家门口挂毒箭1支(或非毒箭2支)。产妇忌吃线猪肉、母牛肉、忌吃白、灰色羽毛的鸡肉。若生男,客人不可带弓箭和长刀入门;生女,不可穿鞋进家;远道来客则禁忌入门,忌期为10至13天。忌横抱婴孩,以为是抱死人之相。产妇家不能烧苞谷花,不能取燃烧着的柴块,等等。若触犯这些禁忌,婴儿有夭折、短命的危险。
  3、丧葬禁忌。村子有人去世,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,只有与死者有仇的人才会故意吃辣椒。小孩夭亡,全家忌吃羊肉、葱、蒜,否则以为会冲犯鬼神,会导致更重的灾祸。
  4、礼俗禁忌。傈僳族忌客人从前门直走到后门,认为死人出殡才这样。忌拄手杖进家门,因给死者致哀跳舞时才使用手杖。家有客时,忌扫地,忌洗脸。杀鸡待客时,忌妇女切肉。
  5、生活习俗禁忌。黄昏时出入须随手关门以免鬼趁机而入。家长外出时忌扫地,怕对家长不利,因死人时才去扫地。在房前屋后忌喊"哦",只有为死人驱鬼时才这样做。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、乐器声能唤鬼入室。
  6、农事禁忌。下地生产时忌将锄头等掘土农具找在肩上,尤忌在荷锄进屋,因葬死者时才如此。稻谷开花时,忌在稻田边洗衣裳、剥麻,否则以为会使花受惊而减产。玉米扬花时若遇大风,忌妇女织麻布,忌男子砍竹伐木等。 

    傈僳族 - 山中虎 -  朝花夕拾心有意 春去秋来无意间 点击图标看动画      了解更多资料请点击 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4745.htm

 

返回目录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 返回主页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17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