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寻找远去的足迹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别了“3.15”  

2009-03-21 01:04:52|  分类: 剪报摘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 每年的央视“3.15”晚会会集中曝光多个无良企业或商品,普通消费者似乎在这一天真正能找到了“上帝”的感觉!
       从形式上看,中国人的“3.15”很像美国的“扒粪运动”,都是由媒体主导推动的,政府行政部门参与,又都是将矛头指向危害公共利益的企业。但二者却有本质的区别。“扒粪运动”的主要发动者虽是一批新闻记者,但其参与者遍及各行各业、大学教授、环境保护主义者、牧师和政府官员等等,几乎涵盖了美国中产阶层中的精英分子。并且,“扒粪运动”不仅通过揭露社会黑暗对普通民众进行了启蒙,也最终得到了权力精英的认同,很快与美国的进步运动合流,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转型。
       反观中国的“3.15”运动,且不说每年只有一天的扎堆打假,与“扒粪运动”的连续性不可同日而语。同样是媒体的推动,但在参与力量上,却缺少了中间的建设性力量,基本上是高端媒体与基层民众的直接互动,媒体义愤填膺,民众群情激愤,市场主管部门走一次秀场,狂欢过后,制度性建设却跟进不足,对商业秩序的混沌状态少有改善作用,遑论推进社会转型。 
       这样的运动式监督,不可避免的陷入一种轮回和反复的境地,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,每年的曝光名单虽然“岁岁年年人不同”,但“年年岁岁花相似”。
       另外,与“扒粪运动”中对洛克菲勒集团、美国钢铁公司、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等大垄断集团大加鞭挞不同,近年来的“3.15”曝光名单虽然偶有所谓大品牌位列其中,但对真正的垄断大佬却鲜有提及。
       但消费者发现,“3.15”过后,自己仍旧要忍受花样翻新、层出不穷的假冒伪劣,仍要在牛气哄哄的垄断行业面前低三下四,对“3.15”的逐渐淡漠也就成为必然。当民众不再期待“3.15”,运动式的打假可以逐渐退出舞台,而实质性的制度建设也应尽快跟上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摘自【《中国经营报》3月16日】文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返回主页
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3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