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寻找远去的足迹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忆起腰鼓  

2009-09-30 23:59:43|  分类: 原创日志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 国庆六十周年即将来临,电视屏幕上连续不断播放着北京阅兵式和群众大游行的报道,看着首都军民激情飞扬的演练,我不禁想起几十年前参加迎国庆活动的一些趣事……
       1959年,国庆十周年,依照五年一小庆,十年一大庆的规格。我家乡调动所有力量准备十月一日隆重组织一次盛大的群众游行,要求全市工厂学校分系统扎制彩车,组建游行方队。当时我正在上小学,学校接到任务是出派一只40人的少年腰鼓队,我有幸被选中,成为一名队员。
       离国庆节不到一个月,时间紧迫,为了不影响学习,训练演排活动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。打腰鼓我见过大人们表演过,小小的腰鼓形似圆筒,两端略细,中间稍粗,鼓长约三十几厘米,两面蒙皮。鼓框上有环,用绸带悬挂,系在腰间,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,并伴有舞蹈动作。据说腰鼓有文、武之分,因为我们是参加游行的队伍,需在行进中表演,故动作并不太复杂,但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。尽管动作简单,可对我们这些不满十岁的小学生来讲也并非易事。
       在编练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基本动作做起,侧身、头向左后扬起,左脚着地,右腿前跨蹬出,双手一高一低挥槌击鼓。刚开始练习不得要领,鼓槌老打在鼓梆上,发不出鼓声,急得我吃不香,睡不安,连走路也挥着手臂拍在身上拍打着鼓位,几近痴迷,还好总算顺利过关。接下来是学走“鼓路”,打腰鼓步伐类似秧歌,多是走“十字步”,“跳击步”,偶尔也夹些花样,如“旋身摆胯”、“马步缠腰”等,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激情。
       九月近秋,天气不算太热,每天一两个小时的演练常常使队员汗透衣背,腰鼓挎在身上,左腰胯被磨的红肿,为了国庆游行时出色地表演,谁也不喊苦叫累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半个多月的勤学苦练,击鼓技巧有了明显的进步。我们不但把基础的鼓点都学会了,还学会了花点、碎点、单点、双点、边点、帮点等各种击鼓花样。然后我们把基础鼓点都串联起来,再加上步伐、动作和队形,在大钹有节奏的伴奏中,嘿,还真有点象模象样了,击鼓入神时常会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,体会到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,达到神形兼备、和谐自如的境地。
       国庆的日子越来越近,我把妈妈给我准备的白衬衣、蓝裤子、红领巾叠得整整齐齐地压在枕头下,期待那幸福时刻的到来。谁知天不作美,国庆节那天下起大雨,虽集会照常进行,游行活动却被迫取消,大家都十分扫兴,为此我还大哭了一场。因为我们人小不能参加集会,还好我家离庆典会场不远,一早就冒雨守在自家小院里,聆听远处国庆礼炮和群众如潮的欢呼口号声……,高高的天上飘来一只红红的气球,好像知道我的心思,直奔院内而降,落在我的手中。
       那一夜我怀抱着红气球睡着了,梦见灿烂的阳光下,我们少年腰鼓队边走边舞,穿大街过小巷来到体育场,在检阅台前通过,“咚叭、咚叭、咚咚叭咚叭”,鼓槌挥舞,彩绸翻飞,鼓声如雷,震撼大地,我们少年腰鼓队人借鼓势,鼓借人威,酣畅淋漓,引来一片喝彩。
       奶奶说那晚我在梦里笑出了声音。

 

    

返回目录】        返回主页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79)| 评论(3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