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摄影,可以凝固时间。在没有摄影的时代,我们对过去历史发展的了解,往往都是通过口述传说、文字记载和石刻绘画等途径获得。直到摄影技术发明后,人们才得以从影像中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。通过影像的记录,展现了各个时期人们的劳作、生活以及他们的装束和习俗。 走进武汉美术馆,在《江风如影》展上人们可以一睹一批借展珍贵影像资料。 通过对1858-1910年间武汉老照片的全球征集,收集到了来自中、法、英、美等国的私人收藏家、相关机构提供的作品,展示该时段涉及政治、经济、生活、城建等各方面的武汉影像,从一个侧面展现本地开埠实景。 1861年,汉口正式开埠通商,汉口开埠带来的城市变迁,是当时中国整体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。“江风如影:1858-1910年的武汉影像”正好展示了这段悠远的历史。直观地反映其间外国资本和实业在武汉的发展、武汉地区民族工业的发蒙、武汉三镇逐渐显现现代城市雏形、武汉人的生活劳作等各个方面的历史面貌,揭示孕育武汉这座城市今天所具有的追求卓越、敢为人先的精神气质的早期渊源。

画页 英国《伦敦新闻画报》1898年3月19日刊 画页译文:武昌、汉阳、汉口三镇组成了一个大城市,它位于汉口和杨子江(长江)交汇处,据上海西600英里。汉口是一个大港,大型船只只可行抵汉口,向长江上游航行420英里可至宜昌。

汉口江边景色 —— 脚夫将茶叶装到船上。

汉口江边景色 —— 草台班子在汉口江边搭台演戏。

武昌奥略楼——奥略楼,初名风度楼,建成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(公元1908年),是原湖广总督张之洞升任内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后,门生僚属集资为纪念他而在黄鹄山(即现今蛇山)顶修建的。楼成之后,张之洞据《晋书·刘弘传》中“恢宏奥略,镇绥南海”字句,改名奥略楼,三字亦为张之洞手书。此时,黄鹤楼已毁24年。奥略楼高三层,楼体呈矩形,其建筑造型与黄鹤楼有某些相似之处。因奥略楼仿悬了黄鹤楼“南维高拱”匾额,挂了“大江东去”“爽气西来”的对联,又坐落在黄鹤楼故址附近,因此让人很容易误认为它就是黄鹤楼。奥略楼1955年因修建长江大桥而拆除。

奥略楼远景:图中央显示一座老武汉人熟知的显真楼。显真楼的创办人严添承,湖北葛店严家大湾人。青少年时期爱好美术,后在武昌黄鹤楼附近以卖画为生。之前,一个日本人在黄鹤楼附近开了一家照相馆,是个一人班,拍摄室外风景像。严发现照相不但收入可观,而且照片真实动人。于是严添承主动与其交好,无偿帮忙,参入暗室有关工作。通过自己的努力,逐步偷学了显影.定影的药水配方和相关的照相技术。随后,严添承用自己长期卖字画的积蓄,购置了一套(木质)外摄照相器材。并于清光绪前期(1881年),在黄鹤楼(奥略楼)旁也开了一家照相馆,这就是武汉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开设的照相馆——显真楼照相处。

不同时期的奥略楼照片

不同时期的奥略楼照片
不同时期的奥略楼照片

武昌——被革命者占领(大宝塔)
大宝塔即“同治黄鹤楼”建于同治七年(公元1868年),毁于光绪十年(公元1884年)。它由英国著名摄影师J·汤姆逊摄影。这幅142年前老照片把黄鹤楼置于画面中心,通过前景城墙、屋顶以及两侧房屋飞檐和远处白塔等景物,烘托出黄鹤楼的雄伟气势。1985年,黄鹤楼重建,设计师就是以此影像为参考,重塑了今天的黄鹤楼。

汉阳晴川阁

武汉三镇汉阳钢铁厂——汉阳龟山下正在生产的工厂

武汉关大厦

汉口——汉水鸟瞰

古琴台汉阳茶社

汉阳古琴台景致

汉水与扬子江(长江)交汇
汉水与扬子江(长江)交汇的地理便利,不仅使汉口成为武汉三镇的商贸中心,也有助于武汉的革命之火成燎原之势。

汉口——扬子江(长江)上的码头

汉口——汉水口

汉口外滩

汉 水

汉口——汉水边一景

长江上最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

江上帆船与桅林

汉口日清汽船会社码头

武昌——中正路街景

武昌——胡林翼路街景

汉口太平路

汉口——中山纪念道路

武昌——从黄鹤楼上眺望武昌江岸和长江

汉口——扬子江岸各国商馆街景

汉口租界江岸

武昌黄鹄山下的万年塔

武昌老城墙上的万年塔

汉口英租界太平街

汉口外滩

明信片 清朝邮政局制作 原件标注:汉口善堂弹棉花与织布,包括车花线,并线编带和打绳结。汉口育婴堂孤儿在工作。

明信片 清朝邮政局制 原件标注:汉口善堂弹棉花与织布,包括车花线,汉口育婴堂孤儿在工作。

明信片 汉口梁记药房发行 原件标注:武昌露天戏台前的戏迷
【返回目录】 |
评论